是說所有略知台灣歷史的人,都會知道,台灣第一次出現漢人政權,是在鄭成功征台,打敗荷蘭人之後。在這之前,台灣一直被中國視為化外無主之地,還被荷蘭人佔領。當時來到亞洲想要與中國進行貿易的荷蘭人,一開始佔據的是離中國比較近的澎湖,並且不斷派船到廈門,希望能建立貿易航線。但是當時的明朝政府厲行海禁政策,因此荷蘭人一直無法如願。由於明朝政府是把澎湖當成自己領土的,因此無法容忍荷蘭人佔據澎湖,在一六○四年時,沈有容就曾率兵逼退荷蘭人,表明澎湖是明朝領土,荷蘭人不得任意逗留,但台灣為化外無主之地,荷蘭人可任意來去。只是當時荷蘭人轉進到台灣後,並未在台灣建立永久據點。一直到一六二二年,荷蘭人又佔領澎湖,還武力襲擊中國沿海,希望以此逼迫中國開放口岸,但是此舉也讓福建巡撫南居益決心驅逐這些荷蘭人,雙方調集戰艦準備大打出手時,穿梭與中國人與荷蘭人之間的大海商李旦,居中斡旋,最後雙方停戰,中國官方承諾考慮與荷蘭人進行貿易,荷蘭人則退到當時明朝政府領土之外的台灣。不過這次荷蘭人在台灣建立了根據地,長期佔領了台灣,一直到鄭成功擊敗了他們,台灣才第一次變成了「中國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荷蘭人一心就是想要與中國作生意賺錢,只是一直不順利。鄭芝龍崛起成為海上霸王以後,荷蘭人就與鄭芝龍作起了走私貿易,雙方的「商業合作」如果不算彼此想要黑吃黑而出現的數次衝突,那基本上還算愉快。在鄭成功繼承了鄭芝龍的海上王國以後,也與荷蘭人繼續作生意,雙方的關係算是很「麻吉」。只是好景不常,改朝換代以後,清朝政府在北方的勢力越來越穩固,鄭芝龍以自己擔任人質所建立的恐怖平衡(註一)已經難以維持,鄭成功在中國的處境日益艱難,清朝政府開始蠢蠢欲動,對鄭成功施加各種軍事壓力。不久後鄭芝龍被殺,鄭成功想要先發制人的北伐也宣告失敗,鄭成功在中國東南沿海的勢力大幅衰退,幾乎快要無法立足。在這種情況下,鄭成功唯一的出路就是離開中國,重返海上,並且在「中國的領土之外」尋找新的根據地,以暫時躲避清朝政府的軍事追擊,並儘量維持自己所賴以維生的海上貿易網。在這樣的情勢下,鄭成功的選擇其實非常有限,攤開海圖,最適合的目標只有兩個,一個是台灣,一個是菲律賓,只是當時台灣是荷蘭人的地盤,而菲律賓則是西班牙人的地盤。
鄭成功準備遠征的事,原本應該是軍事機密,但是大規模的軍事準備,通常紙包不住火。掛著國姓爺旗幟的武裝商船匆匆離開東南亞、日本、朝鮮的商港趕回金廈一帶集結時,各地的商人、水手兼商業間諜們,也忙著寫信向自己的老闆通風報信。要知道,在那個地理大發現的貿易時代,資訊就是金錢,各國商船除了作生意以外,也負責郵遞與貨運,船上的商人與水手,也同時是各國收集情報的耳目。除了定期帶回各地貨品價格、農產品收獲情況、政治情勢以外,一有風吹草動,更是快信回報。當鄭成功的武裝商船陸續離開東南亞的港口趕回中國時,在印尼巴達維亞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總部已經接到密報,甚至比台灣的荷蘭長官還要早知道鄭成功可能要攻打台灣的消息(註二)。同樣的,在菲律賓馬尼拉的西班牙人也在稍後得到相關消息。由於西班牙人無從判斷鄭成功是打算只攻打台灣,還是有意一併攻打菲律賓,因此陷入極度焦慮之中。西班牙人擔心的是,在馬尼拉有很多僑居的漢人,他們遠渡重洋到菲律賓作生意,慢慢的自成聚落,人數在十幾萬人上下,而且與西班牙人的關係一向緊張,在一六三九年的一場反西班牙人暴動中,雙方武力向相,當時的西班牙總督強力鎮壓,造成數萬名的漢人死傷。因此西班牙人非常擔心如果鄭成功攻打菲律賓,這些漢人會與鄭成功裡應外合,人數居於弱勢的西班牙人可能會守不住馬尼拉,讓菲律賓落入鄭成功手中。
就在恐懼猜疑中,荷蘭人與西班人積極整軍備戰,除了陸續召回了自己的武裝船隊,也不斷加強修築防禦工事。不過很快的,情勢就明朗化了,因為鄭成功寫信給荷蘭人,要他們自己撤離台灣,否則將武力相向,鄭成功在信中稱台灣為中國的領土,荷蘭人竊占台灣非常不應該云云。荷蘭人接到信以後,一方面向巴達維亞求援,一方面回信大罵鄭成功背信忘義,辜負朋友,還細數雙方過去的合作關係,指責鄭成功翻臉不認人。但是鄭成功的大軍早就集結完畢,寫信只是嚇嚇荷蘭人,看他們會不會自己走掉,沒多久鄭成功的艦隊就出現在鹿耳門外海,準備展開登陸攻擊了。鄭氏家族以海盜起家,過去的巢穴遍及金廈台澎,什麼時候潮水可以助船艦入港,鄭成功心裡是一清二楚,什麼向天祝禱後得天之神助,藉潮水而入鹿耳門,不過是政治手段,主要是讓自己師出有名,騙騙無知百姓。只是鄭成功的成功登陸並沒有讓他勢如破竹的擊敗荷蘭人,荷蘭人雖然苦候不到巴達維亞的援軍,但是也早就作了萬全準備,準備堅守到底,因為荷蘭人早就獲得情報,鄭成功最大的弱點就是軍糧不足,要從廈門補給大軍糧食,實在困難,因此難以持久作戰。荷蘭人於是燒光了鄉間的所有稻穀與食物,然後堅守不出,採取拖延戰術,打算拖到鄭成功受不了,拖到巴達維亞派兵來援為止。(未完待續)
註一:長期以來,所謂的「正史」都記載,鄭芝龍選擇降清,但是鄭成功不願意降清,因此雙方決裂。但是個人認為,鄭芝龍的降清,是一個不得已之下的策略,由自己擔任人質,鄭成功則繼續抗清,以維持一個恐怖平衡,保障鄭家的勢力。在鄭芝龍降清到鄭芝龍被殺的這段時間內,清政府其實與鄭成功一直保持緊張但友善的關係,清政府每年都試圖招撫鄭成功,而鄭成功在南明殘餘勢力的抗清作戰中,也常常在關鍵時刻突然「缺席」。這樣的關係一直到清政府在北方的勢力完全穩固後,才慢慢出現變化,造成鄭成功起兵北伐,鄭芝龍被殺。不過這是另外一個故事了,有機會再來仔細說明這個不一樣的看法。
註二:不知道為什麼,很多台灣學生都有一個很奇怪的錯誤印象,認為鄭成功與荷蘭人本來就勢如水火,鄭成功是突襲荷蘭人,才會讓荷蘭人措手不及。事實上荷蘭人早就知道鄭成功來襲的情報,但無法有效防範,因為當時台灣的荷蘭長官揆一與巴達維亞的總公司有心結,荷蘭東印度公司又認為台灣的重要性已經大不如前,不願意積極增兵所致。
本文於2012年/7/14日修正由Victor所指出的錯誤,在第二段中段的「只是當時荷蘭人轉進到台灣後,並未在台灣建立永久據點。一直到一六二二年,荷蘭人又佔領澎湖」,原本誤植日期為一六二四年。同時修正數處打字錯誤,一併向指出錯字的朋友致謝。
>>一九三九年的一場反西班牙人暴動中,雙方武力向相
「...在一九三九年的一場反西班牙人暴動中...」很明顯的年份有誤植。
為國之道莫先於士氣、莫先於史學。何也?
史學不明則士氣不振,士氣不振則國本搖矣、政法怠矣。
蓋史學之法可貶者貶,可褒者褒。衡量人物論診時像莫非標準萬世者也。
斯民之生厥惟久矣,創世條序亦加訂證國與史並存,人與政俱舉,皆自我所先所重者也。
嗚呼!政猶器、人猶道。器可離,道而存乎?
國猶形、史猶魂。形可失,魂而保乎?
並修道器者我也,俱衍形魂者亦我也。故天下萬事先在知我,也然則其欲知我自何而始乎!
------------------------------------
雖然有很多人嘲笑歷史很多東西都起源於韓國.但是由此篇序之內文不難明瞭.歷史對一個土地與人民型塑和凝聚的重要!
台灣需要更多的假圖大探究台灣歷史!
小時候老師都要我們背過 黃河流經的省份 長江流過的省份
但我卻在斗六看過有穿某某國立大學系服 的學生看著火車時刻表 喃喃自語的說 奇怪要到雲林市 要怎麼坐
所以台灣是日本的一部份
有聽過一種說法,鄭芝龍之所以降清,是因為他認為滿清政府會和蒙古人的元帝國一樣,覬覦海上貿易的龐大利益,需要一個人去幫忙滿清政府經營海上事業,但是鄭芝龍沒有料到,滿州人竟然對於海洋貿易竟然極度無知,鄭芝龍是被脅持枴騙到北京的。
其實滿州人很遵守祖訓,一直遵守祖先的以馬背+弓箭得天下,不過到19世紀末,他們還認為他們可以靠馬背和弓箭抵抗洋槍洋砲。
關於南部原住民你指的是大龜文王國喔,是排灣族的酋邦,抵抗過荷蘭、清國、日本外來勢力,口頭上屈伏這些列強,實質上卻是不相往來,每次有戰役大多都是以少勝多,連日本學者也為大龜文王國緊密的組織而驚嘆
可是後來也因為日本還有國民黨怕我們起事所以把我們強遷下山,如今這些原本屬於我們的土地都變國有地了,而我們在原住民電視台要發起的還我土地運動的預算卻被國民黨籍的原住民立委給凍結了,原因居然是原民台企圖影響選情,所以黨政軍要阻止,真是可笑!!
"採取拖延戰術,打算拖到中國受不了,拖到美國派兵來援為止。"
上一回巴達維亞終究沒有派出援兵。
如果韓國去宣稱宮本武藏是韓國人,大概就抱怨的聲音就剩下不到一半,
若是說麥格賽賽是韓國人,應該會完全無感。
所以不知道自己是誰才是問題。
只是"關於「愛台灣"讓台灣固步自封」,
可以請問當時有何「自封」的政策嘛?
畢竟這不是飛機的油箱。
至於韓台的比較,個人認為早就已經沒什麼好比了,一個是實實在在的國家,另一個只不過是個「區」,將來免不了成為一個「省」罷了。一個國家跟一個「省」關心的事情跟做事的規格根本不一樣,沒什麼好比較的,嫉妒或仇視韓國的人在我看來只是另類「台灣憤青」而已。
連起碼的判斷力都沒有最後龜縮成「個人感受」,實在太好笑啦...XD
但是沒有提過真正日本竄改教科書的證據(起碼提供個日文教科書佐證啊!!XD)....不過國共兩黨竄改歷史的例子隨便一抓就有,for example:
南海血書~XD
這該不會是作賊喊抓賊吧~~XD
不過一堆人不求證就跟著瞎喊,不只極品而且還是個"人才"啊~~XD
(zh.wikisource.org/wiki/滿洲源流考)
整本書都在寫滿族先人韓(汗)國的歷史
滿人是北方漢人的祖先
韓人是滿人的祖先
所以一不小心就會罵到自己的祖宗
首先並不是沒論調的說韓國竄改歷史(對不起應該改為改編歷史這樣比較溫和),韓國電影(神機箭等..)可以佐證,有空去看看。但我並沒有覺得他們有錯,因為每個國家或多或少為自我利益都會做這些事。
第二我附和4F的【韓國1911年被日本殖民統治.其桂延壽和李沂因感嘆韓國民族沒有主體性.就聯合寫一本神話書"桓檀古記".大韓民國政府在1979年將其內容引用編成歷史教科書.....雖然有很多人嘲笑歷史很多東西都起源於韓國.但是由此篇序之內文不難明瞭.歷史對一個土地與人民型塑和凝聚的重要!】一文,我讚揚韓國人處之危難時還可想到此一固本之策。絕非挑起台韓對立。不用心人士別斷章取意,借題發揮。
【一葉知秋,請朝正面思考,那台灣的固本之策在那?】
可是這些背後的事實仇日人士就不好拿出來了, 一來給人民開了眼界"原來同一個國家可以選不同的課本來教", 二來讓人民知道"原來言論自由可以保障到這個程度", 到時一把逆火燒到後台老闆就糟了.
從竄改歷史→改編歷史...那下一步是啥!?XD
台灣很多人一天到晚罵媒體亂源,問題是媒體餵什麼這些人還吃得津津有味那就很好笑了(而且吃到加工新聞還會high呢!裡面是有加興奮劑嗎!?XD)。
回樓上:我比較好奇的是「真正竄改侵華歷史」要怎麼個竄改法?
其實所有日本人都知道二戰日本戰敗,要想竄改歷史的難度可是很高的耶(有興趣的人可以咕狗一下「扶桑社+教科書」)!不過呢,故意淡化選擇性的「編納」是有的。
很好奇為何KMT對原民不好卻又能一直獲得原民多數選票?有什麼秘辛嗎
-----------------------------------
敝人同意心態上的解釋,只是需要具體的事證。
"自封"應該是某些過度集中或封閉的政策,
譬如只說ECFA卻無其他具體FTA之作為。
當然,某些文獻指出扁的決策圈是這樣的問題,
或許改中正廟的名字可以算是,
但是跟馬無數次具體落實於全國政策相比,
兩者的高度懸殊性很難等而觀之。
至少在扁期間對於其他區域、甚至更遠的國家如印度是有經營的。
當然可以批評經營地不夠,不過這應該不能算自封吧?
至於固本,現在大概只能個人力行,因為殖民出張所只會固中國的本,
福摩薩的沒有大力迫害就偷笑了。
另外感謝諸位先進的回應,讓敝人大開眼界。
敝人對於韓國歷史了解有限,只是無論如何,
媒體與相當數目的人口去仇視一個無侵略野心的區域強國,
這背後一定有很大的問題。
依我的觀察,像我外公外婆從以前只有一個黨的觀念,而且年輕時就有入黨,且受過高等教育的原住民並不佔多數,對民主的政黨政治沒有什麼觀念,還有長期受到立場偏頗媒體的影響,自然而然就被洗腦了,還有最重要的一點,kmt在選舉前會常常招待選民吃飯喝酒,為了還人情所以就投給他們囉
想起我外公的房間牆上掛了一個獎狀,上面寫著感謝XXX黨員50年來忠黨愛國的精神...........榮譽黨主席連戰 這讓我想說:{阿公你繳了50年的黨費只換回來這張感謝狀嗎,kmt有照顧到像你們這些百姓嗎}
因為太多的文章都是中國那裡假造出來的
當然台灣與韓國有相當的競爭關係
摩擦是在所難免
但是現在台灣的仇韓情緒卻是過度被炒作
個人認為, 這應該是有心人士想要轉移中台的矛盾對立
建立一個共同敵人(韓國), 讓中台青年在反韓的同時
演變出同樣反韓的共同點, 來消弭台灣對中國的不滿
而同時, 中國也可以藉著人民對日本, 對韓國的仇視
來當作對國內局勢不滿的情緒宣洩管道
如果單純商業娛樂(這不是某些人最愛口頭上XX歸XX、OO歸OO論調嗎!?XD)那...這有啥好批評可以大做文章!?
不過拿這種改編歷史的電視電影想證明韓國如何如何,這一槍可是打到一堆國家,包括支那國。尤其支那國這幾年一堆「改編歷史」又夾雜「為政治服務」的意識型態電影可不少啊~XD
左岸彼國康熙大帝電視劇可以60集有一半以上的集數在「收復台灣」這就好笑了!XD
對岸這幾年很吹捧先行者孫大砲(當然是有意圖的),民國劇裡面孫大砲的角色搞得像是全國革命精神領袖,史實上真的是如同電視劇這樣演的嗎!?
重所皆知韓國是民族性「很護短」的國家,不過也犯不著為幾個「經過加工的虎爛新聞」就想在別的國家臉上抹大便。在我眼裡,這些人不過是把自己附加在韓國的醜惡形象套用在自己身上。按照這些人的邏輯搞不好這幫人有韓國血統呢~~~XD
2002年東北工程開始
把高句麗寫成中國的地方政權
韓國當然很不爽, 覺得這是搞政治修改歷史
於是中國網軍在那段期間泡製了許多反韓的假新聞
接著就被台灣不查證的記者拿去用了...
問題是台灣人對菲律賓的瞭解除了家裡請的瑪麗亞,以及把這個島國當作台灣沈淪的負面教材之外,根本就對這個鄰居一無所知。版主這兩篇以古諷今的輕鬆歷史小品文讀起很趣味,也讓敝人增長了知識。身為台灣人不瞭解自己的歷史、土地、乃至周遭鄰國是最深沈的悲哀,也難怪活在這塊土地的台灣人(主要是漢人、且不分藍綠)普遍欠缺歸屬感,賺足了銀兩就想移居他鄉。有時想想,現在的台灣跟鄭成功年代的台灣到底改變了多少?
忘記台灣哪一族原住民的語言可以和紐西蘭毛利人互通
還有台灣某一族原住民走在紐西蘭一定會被當成當地毛利人
聽過一個豪(澳)州朋友說過,外人對於菲律賓的感受,
不是愛就是恨。以基礎建設、交通等條件來看菲國,
真的不太好。但是以物價、人民性格、重視生命、自然風景等其他條件來看,
卻是個很美麗的國家。只是這些正面的因素,
只有在跟當地人有較多的連結時才會感受得到。
不過從菲中衝突就可以看得出國家正常的重要性,
在事件發生時與之後,敝人完全沒聽到菲國有人說「那就投降吧!」,
相反地,福摩薩內沒事就講投降的人有多普及大家都應該很明瞭。
敝人的菲國朋友說羨慕台灣的軍事力量,
敝人只好說:我羨慕你們有正常的國家與正常人民選出的正常總統。
(雖然Noy Noy還因為軟弱被批評......)
我記得原住民語屬南島語系
既然稱為"原住民",不正說明台灣是被中國殖民,而不是神聖而不可分割的領土
菲律賓最大的問題,之前是軍閥,現在應該是治安吧,不過我確實除了"瑪麗亞"和芒果干外,對其也不甚了解
敝人在菲律賓與當地人用大眾運輸旅遊的經驗是,
馬尼拉可以說混亂,但未必比台中危險。
為何會這樣說,菲律賓的長途巴士是有車掌的,
而車掌的手上總是有大把的現金,因為沒有電子票務系統。
營運的時間是二十四小時,路線則往往通過鄉村、甚至偏遠地區。
如果治安不好,這種肥羊早就被搶到要更改營運方式。
另外,深夜的巴士上有很多單獨的女性乘客,
這多少也說明治安沒那麼可怕。
其Jeepney更是奇蹟,因為運轉手一樣滿手鈔票同時開車,
但是整個駕駛台是開放式的,這就說如果有人旁邊經過可以一把抓走現金,
但是Jeepney的營運模式也沒有被威脅到要變更。
以菲國槍枝合法又貧富差距超大的狀況來看,
這種恐怕比台中安全的環境(聖誕節前後例外),
實在很難說治安不好。聖誕節前後不是說治安差,
而是該國人愛放炮,使用的爆竹又不是中國製偷工減料的產品,
而是自製充分裝填火藥,所以威力很大。
施放時又常常酒醉,因此去年的死傷達五百人.......
有人喝醉酒還會以槍代替鞭炮,流彈也造成一些傷亡.......
至於民達那額就不敢講,因為敝人的菲國朋友也沒人去過哪裡。
在他們的印象中,當地似乎不太安全。
其取名來源很廣泛,從西班牙、米國到其母語來命名都有。
以前有親人在馬尼拉經商,曾告知在市中心有十餘台機車,圍住銀樓,搶劫後揚長而去,跟哥倫比亞快差不多了.....
名字的部分,我知道,只是開個刻板印象的玩笑
反韓情緒的一個說法是因為高句麗歷史問題導致中韓言語齟齬不合
2002年東北工程開始
把高句麗寫成中國的地方政權
韓國當然很不爽, 覺得這是搞政治修改歷史
於是中國網軍在那段期間泡製了許多反韓的假新聞
接著就被台灣不查證的記者拿去用了...
=============================================
台灣記者跟本是造假新聞
=============================================
中國時報的腦殘記者:亓樂義
時間: Sun May 30 20:49:28 2010
《媒體修理站》中國時報的腦殘記者:亓樂義
朱立熙
http://www.southnews.com.tw/newspaper/00/0409.htm
五月到南韓光州參加「五一八抗爭」三十週年紀念活動的隔天,接到一位「總編輯」級的老友來信,針對「李白是韓國人」的新聞報導,請我幫他「解惑」。
他的信是這樣寫的:「朱哥:近來可好?今天有一則新聞,實在覺得不知所云,想聽聽你的意見。先不管李白是不是韓國人,我比較好奇的是,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能否分析一下,韓國人那麼汲汲營營的想要證明什麼呢?」
我在韓國的訪問行程滿滿,實在無暇回復。回到台北之後才簡單答覆他:「只有中國人會製造這種『假新聞』,如果連你也相信的話,你需要來『知韓苑』上我的課。」
這一則發自《中國時報》大陸新聞中心記者亓樂義的新聞,是引述《甘肅日報》的報導,「據南韓首爾大學歷史系教授金秉德考證,李白是韓國人的後代。」
我只看了第一行,就知道這又是中國人製造的「假新聞」。但是,偏偏《中國時報》就豢養了這種「腦殘」又不負查證責任的寫字工人,你能奈他何?
是的,就如老友來信所說,「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中國時報》呀,你們要繼續惡搞多久啊?不僅鬧盡國際笑話,還不惜以報紙的信譽來陪葬。
過去幾年間,一再替中國製造的假新聞在大肆傳播,諸如:王建民是韓國人、孫中山是韓國人、孔子是韓國人、豆漿是韓國人發明的....,早就證明了都是假新聞,為什麼今天還在跟著玩「李白是韓國人」這種無知又無聊的把戲呢?
如果亓樂義下次敢寫「胡錦濤跟馬英九都有韓國人血統」,看看《甘肅日報》敢不敢刊登?
一個腦殘又不負責任的記者,連查證的基本動作都不做,把讀者都當白癡,還讓我這個研究韓國問題的人無端受害。
這次「李白是韓國人」的假新聞,還讓南韓在北京的大使館以及在台北的代表部,在第一時間就發佈聲明稿,指出這是毫無根據的杜撰新聞,首爾大學沒有「金秉德」這位教授,該校不叫「歷史系」而是「國史學科」。顯示南韓外交當局已經發現「中國人製造的假新聞、透過台灣惡質媒體傳播」而製造反韓意識的嚴重性,所以才會立即澄清。
但是,這種「大街上說謊、小巷裡更正」的把戲,一玩再玩,無數被騙的讀者,根本已經信以為真了。
如果《中國時報》對這種傳布假新聞的員工,不做任何懲處的話,讀者也只能自力救濟了。「亓樂義」,叫他記者,「實在太沈重」,因為他連「五流的寫字工人」都不如!以後看到這名字寫的新聞,大家就當垃圾看就好!(朱立熙/知韓苑文化事業執行長)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10.05.27
[日]益艱難
數萬[名]
荷蘭人是1622攻打澳門失利後,轉而佔據澎湖.然後1624又被明朝軍隊打敗,進而轉佔台灣。
至於有網友說當時荷蘭人面對鄭軍與原住民的夾攻腹背受敵,那也是錯的,事實上當時的西拉雅等原住民,根本無力對抗這兩個外來強權!因為荷蘭人在台灣西南部38年的統治,早已把強悍的反抗勢力社群給削弱甚至鏟除了!若式的平埔原住民只能作壁上觀,等到兩個強權分出勝負後,再歸順勝者的份而已,至於那個大龜文原住民王國,其實和荷鄭的這段歷史實在扯不上任何關係啊!
鄭成功在三藩對清戰爭的參與度如何
是做出表象
還是錯估情勢
我不記得是鄭經還是鄭成功
東寧王國是否已經確定獨立國家
甚至有對清承認無反意和侵略之意